落拓居论坛 » 情感长廊 » 闲话女博士
本页主题: 闲话女博士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0000ic




级别: 学政(正八品)
精华: 1
发帖: 232
威望: 3 点
金钱: 1186 银两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2 点
在线时间:19(小时)
注册时间:2009-07-01
最后登录:2009-11-21

闲话女博士


  
  
  郭利霞
  
  
  
  大学毕业后,我的多数同学肩负着给各级各类高校输送人才的光荣任务,最近听说有一位女同学在北师大读在职硕士,暑假集中授课。于是我和一位后来改行做了律师的男同学去看她,三个人边吃饭边聊天,吃的是师大附近的三晋食府,聊的大多是一些城南旧事。聊着聊着,我那位女同学突然冒出一句:“我们有个老师说,高校里有三类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是不是有这种说法啊?”我说:“是。不过这种说法已经老掉牙了。”她一脸的惊讶:“是吗?我第一次听说呢。为什么这么说呢?”律师同学接过话茬说:“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女博士一门心思读书,不懂人情世故,因此显得很古怪,其实男博也差不多。”我那位女同学对这个回答似乎不太满意,又扭过头来问我:“你说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也不晓得啊。”我只好如实回答。
  
  到底为什么呢?回家的路上,我很不厚道地想:第一个说这话的人可能被博士女友甩了;也可能是处处竞争不过女博士;还可能仅仅是“冬烘”,就见不得女性抛头露面……可是他发明了此话,而且如此广为流传,那说明在群众中还是有一定心理基础的嘛。而且现实一再雄辩地表明这一点:比如许多男性选择另一半时对女博士“敬而远之”;比如目前北京十所高校有九所明确表示只要男博士,剩下的一所在男博和女博间作选择时也百分之一百选择男博;比如……终于有一位女博士,代表自己无意中也代表了广大女博士,把这种蓄积已久的委屈情绪之一种发泄在了2004年11月4日的《中国青年报》上,她说,我是女博士,但绝对不是灭绝师太。也就是在这篇文章里我才见到这种更惊悚的说法:本科女生是黄蓉,硕士女生是李莫愁,博士女生是灭绝师太。幸好女博们时间金贵,无暇理会,否则的话必定是人人自危天下大乱啊。据说最新的“调整版”更为明确,本着决不冤枉一个好人的宗旨,指出只有“未婚”女博士才是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种人,不知这一调整是托了广大女博士先生们的福?还是因为“原版”打击面太大犯了众怒?但是,即使已经如此“网开一面”了,还是有一大批女博士处于过渡地带,因为特征不鲜明而难以归类。比如说:有男朋友的女博士、没有男朋友但有追求者的女博士;比如说,还有一些女博士呢,比黄蓉更漂亮更机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女博阵容绝对可观,看来经过严格限定,这“男人”和“女人”之外的“第三种人”是否有统计学意义还是个大大的问题呢。
  
  北京电视台曾经做过一期“我是女博士”的节目,嘉宾中有两位外国女博士,两位中国女博士,其中一位还是我的同班同学,当时我和D一起看,他的评价是我那位女同学比电视上那些明星一点不差,我也同意他的看法。感情问题自然是主持人决不肯放过的猛料,我那位同学说是刚和前男友分手,据她自己分析,是因为自己的博士身份给男友造成了无形的压力,比如好心的同事总是提醒他:你女朋友是博士而且是北大的呐。当然,她自己在专业上“强悍”,生活上不会小鸟依人,不够宽容同样是原因。这不是我发挥出来的,而是她自己反省的,不信您可以看看那期节目。电视台挑选嘉宾很有针对性,提问问题也总能搔到痒处,至于是否到位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比如另一位中国女博士就透露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同学给她介绍男朋友,有不少一听说她是博士就被吓跑了,因此她至今仍在等待“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外博”中那位韩国女博士四十出头了,进入围城还是不久前的事。看来女博士真的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既然是社会问题,我们当然希望媒体客观报道,社会广泛关注,问题迎刃而解;即使解决不了,让大家了解她们,消除偏见误解也是好的。可是看来看去,连我自己都满腹狐疑了:她们的感情之路好象是与众不同啊?我没有做过统计,但就我有限的社会接触面而论,周围的人中,女博士在婚恋方面的问题绝不比非女博士多,但是引起的关注和议论却多得多。正如飞机失事总是被报道渲染,而事实上,比起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来,飞机的安全系数是最高的。
  
  现代社会生存不易,紧张的生活节奏,沉重的事业压力,不善于清理心理垃圾的人很容易囤积一些精神毒素,这不是一个两个人的问题。有些人一念之间就让人生草草收场,这也不是某一个群体的专利,最近接二连三的跳楼事件见诸报道,可惟独人大那位女博士被炒得沸沸扬扬,焦点无非是集中在“女博士”几个字上,这三个字端的是大有深意啊,我已经被训练出来了,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位女博士一定光知道读书,大龄未婚,找不到工作,终于被残酷的生活击倒了……后来偶然听一个认识她的师姐说起她来,说她是极能干极自信也极要强的一个人,再后来又在网上看到一些相关报道,说她博士在读期间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而且大多是“核心”,还拿到了象征人大最高荣誉的“吴玉章奖学金”,她自己即将毕业已经与民族大学签了约,儿子已经十三岁。总之,事实与我的想象完全相反,其实这件事如果发生在男博士身上,被渲染的无疑不会是性别“男”,而将是“博士”身份了。据说读小学的儿子得知妈妈已经弃他而去时,死死地拉着爸爸的衣角哭叫:“我让你好好看着妈妈的,你为什么不看好她啊?”观者不忍,把他拉开,很快送回了老家。生死两茫茫啊,读之令人唏嘘不已,做父亲和丈夫的也是一位博士,也面临着就业生计等诸多问题,他又何尝想过妻子会以这样的方式与自己诀别?逝者已逝,让那些爱她和她爱的人心痛不已,至于为什么,恐怕永远是一个谜,所有的猜测终究只是猜测而已,大众不可能也不需要知道谜底。
  
  社会语言学在中国还是刚刚起步,我以前读过一些这方面的著作,其中有一本的作者是一位四五十岁的女教授,书的扉页有一张作者近照,很朴素的一寸照片,照片上的女教授端庄大方,几位同学一致认为她年轻时一定很美,同时也一致认为她工作一定非常辛苦,睡眠不足,疲劳过度,因为脸上有掩饰不住的倦容,这种倦容我在《我的精神家园》里王小波的脸上也看到过,所以虽然都说他的离去是因为心脏病发作,但我坚持觉得,他是累倒在他热爱的文字上的。我那位漂亮的博士女同学被我的朋友D给予了高度评价,后来D还见到了生活中的女博士,而且不止一次,他不敢相信那就是镜头前那位妩媚动人的女孩:“她很憔悴啊。”“可她确实很漂亮啊。”我说。“远不如电视上嘛,可能是比较上镜吧。”D坚持。他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但在我看来,更主要的原因是两个字:累的。
  
  同样一个人,或者整天想着考试、选题、论文、毕业、就业,或者每天一觉睡到自然醒,勤于化妆美容穿衣打扮。当这个人各以一种状态示人时,恐怕没有人敢相信这是同一个人,象《绿茶》里的赵薇。而我的博士女同学们,她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有两种状态,她们也衣着光鲜,脸色红润,笑容甜美,声音柔和,心思婉约;这与写论文时勤读不辍的她们,焦头烂额的她们,兴奋不已的她们,苦思冥想的她们,灵感迸发的她们,哪个是更真实的一面,真的很难说清楚。感性是她们,理性亦是她们;快乐是她们,苦闷亦是她们;坚定是她们,彷徨亦是她们;理想是她们,现实亦是她们。她们很优秀也很普通,很坚强也很脆弱,很丰富也很单纯,她们很大度也很计较,很挥霍也很节俭,很豪放也很婉约。其实,所谓女博士,只是她们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而她们的选择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或是坚持,或是厌倦,或平淡,或传奇。和大多数人一样,她们身上有着足以打动人心的闪光点;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她们有着让人“不待见”的弱点和毛病。她们需要的,是对人对己的一颗平常心;她们同样需要,别人对待她们的一颗平常心。


转自: http://www.ic37.info
顶端 Posted: 2009-11-13 14:04 | [楼 主]
落拓居论坛 » 情感长廊

Total 0.027459(s) query 5, Time now is:12-22 16:58, Gzip disabled 蜀ICP备11007877号-1
Powered by PHPWind v5.3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