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国谋士刘邵写过一本拣选人才的书《人物志》,是我国古代人才学的重要专著,为清代名臣曾国藩格外看重。书中开篇就写道:“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所谓中和,《中庸》上有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平淡”二字看似无奇,实则内涵深刻。以颜色和味道为例:无色是白、青、黄、赤、黑五色的基础,没有无色则无法接纳其他五色;五味是甘、酸、苦、辛、咸五味的基础,没有无味就无法渗透其它五味;中和质性的人具备平淡的本性,故而可采而仁义礼智信五辉之光,温和谦恭,大智若愚,举止有度,进退自如。他不偏不倚,不固执,不自大,对名、利、色、权都能正确看待,一旦得到发挥则是上等的栋梁之材。一个人须历经挫折,智慧圆熟以后,才能体会出平淡的意味。而人的质性未达中和,就会流于抗拘。抗者过之,拘者不逮,过与不及都是人材质上的不足。
平淡之人往往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他只是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吃着粗劣的食物,扛着最重的担子,默默地在最艰苦的地方耕耘。清代著名散文家方苞在《辕马说》中生动的描述:上坡时,它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奋力拉车而上;下坡时,他股蹙蹄攒,小心翼翼地控制车的下滑;停车渴饮时,等他卸下车辕来到马槽时又总在众马之后。而能堪当辕马重任者,下劣力弱的马不行,狡猾暴躁的马也不行,非要那种心平气和又有胆有识的马不可。选马尚如此,看人又何尝不同此理呢!
诸葛亮在那篇脍炙人口的《诚子书》中曾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一家祖孙三代皆尽忠沙场,赢得后人无限敬仰,不可以不说是淡泊的力量,举凡国之栋梁莫不如此。
真正的伟大是单纯,真正的智慧是坦诚,真正的力量是谦和。所以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透过古今风流人物看默默无闻的平淡之人,就好像一群五彩缤纷的孔雀中看云中之鹤,他日真正能腾空飞舞的必然是他们,也只有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