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拓居论坛 » 心随笔动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谁箫
本页主题: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谁箫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清寺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43
威望: 26 点
金钱: 11445 银两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08-01-01
最后登录:2008-03-21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谁箫




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其自然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有国家级的风景区,有“国”字号的园林,有帝王的陵苑,有“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街道和小巷,有富可敌国的盐商们的私家花园……而其中被搬上国家邮票的惟有“二十四桥”,足见其名气和魅力。

说到二十四桥,不得不提及唐代诗人杜牧,不得不提及他那首脍炙人口、名扬千古的诗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说到二十四桥,就无法回避一个千古之谜:它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这个古老的“哥德巴赫猜想”,至今未能解得开。

二十四桥得名

“二十四桥”的芳名,之所以流传千载,得益于杜牧的这首名诗。关于“二十四桥”的得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鼓着粉腮,轻启红唇,飘上一座小石桥,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24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扬州出西门向北行3-5里处,有一石桥和一木桥,两相近桥头的距离约24步,村里的长者都认为这儿就是“二十四桥”。在他们幼小的时候,都有被长辈牵着小手“数数过桥”的经历:跨过一座桥,从一个桥头走向另一个桥头,“一步、二步……”一般都是二十四步。照这种说法,“二十四桥”是两座桥的统称。遗憾的是,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小桥,随着城市的发展已变得面目全非。

二十四桥猜测

其实从宋代起,“二十四桥”便成了一宗众说纷纭而无定论的疑案:有人说是一座桥,有人认为是指二十四座桥。历代的辞典、诗词注解也都兼收两派之说,而不敢轻易取舍。

南宋词人姜白石在一个初冬来到扬州,写下了《扬州慢》这一千古绝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二十四桥”似乎是指一座桥。

有人认为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最早对此作出解释的是宋朝大科学家沈括,他认为“扬州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在卷中从城区的汶河茶园桥起,到东面的山光桥止一一列出了桥名,但算来算去仅有21座桥的名称。也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何处”二字,清楚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二十四桥绝不是一座桥。

二十四桥争论

二十四桥的姿那么美?二十四桥的月那么妙?历史上有没有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究竟指的是什么?古往今来,多少风雅人士试图探个究竟,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种种:

1、“二十四桥”就是一座桥,只因传说隋炀帝时,有24个美人月夜在桥上吹箫,故名“二十四美人桥”,简称“二十四桥”或“廿四桥”。到了清代,人们逐渐倾向于那原是一座桥的名称。清代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跨西门街东西两岸”。

近来,扬州的一位青年作家,从语言上、地理位置上对“二十四桥”作了大量的论证:扬州“二十四桥”为“阿师桥”的谐音,并考证沈括记载的阿师桥,为今城北的螺丝湾桥。根据《汉语音韵学导论》一书拟唐音“二”、“十”、“四”、“桥”分别与“阿师桥”音同。若从扬州方言观之,“二十四桥”与“阿师桥”之古音也相近。因“阿”古音为a(见王力的《汉语语音学》),“二”古代的北方方言也为a。

2、“二十四桥”就是遍布扬州地区的24座桥梁。沈括对二十四桥循名责实一一以求,但只凑成21座。南宋的王象之在《舆地记胜》中则记载:“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

3、“二十四桥”是古代扬州桥梁的编号。在古诗中以序号称桥的不乏其例,就唐代扬州而言,对桥的编码也是有案可稽的。唐朝施肩吾《戏赠李主簿》诗有“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之句。唐人张齐《寄扬州故人》诗中有“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

4、“二十四桥”在诗文中是虚指而非实指,故“二十四桥”既非24座亦不是一座,不过是泛指扬州小桥多罢了。杜牧常常喜欢用数字入诗。如《江南春》绝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赠别》一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谴怀》的诗句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由此可见,杜牧喜欢用数字,又特别喜欢用约数。因为它为约数,即不是实数,更不是专名。

当然,也有人指出“二十四桥”借指扬州,泛指扬州的繁华或是专指扬州美人,这些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二十四桥”的最终解释权,恐怕还得归杜牧。


慈悲为怀  随遇而安
顶端 Posted: 2008-03-21 12:04 | [楼 主]
清寺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43
威望: 26 点
金钱: 11445 银两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08-01-01
最后登录:2008-03-21

姜夔: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慈悲为怀  随遇而安
顶端 Posted: 2008-03-21 12:05 | 1 楼
清寺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43
威望: 26 点
金钱: 11445 银两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08-01-01
最后登录:2008-03-21

姜夔的词,多是抒写个人的身世之感,而感慨国事之作甚少。《扬州慢》则是他集子中一首难得的篇章,通过描写扬州劫后的衰败惨象,揭露了女真贵族统治者的暴行,抒发了伤时忧国的情感。

词的上片十一句,分四层慨叹扬州的破败之状。首韵三句从自己的行踪入题:长途远行路过扬州。因为扬州是繁华昌盛的历史名城,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自然要解鞍暂停,下马观赏。这里连用“名都”、“佳处”,不是为赞美,而是为映衬,借历史映衬现实,是欲抑先扬的曲笔。接着,次韵二句,笔锋一转,从历史转到现实,勾出的现实画面,不是“名都”的繁华,“佳处”的秀丽,而是萧条的惨象:十里长街,一片凄凉。作者此次过扬州是在冬天,句中“春风”不是实指,而是借杜牧的诗句象征过去的繁华,令人易于联想到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盛况。“尽荠麦青青”句与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意近似,其中一个“尽”字,
慈悲为怀  随遇而安
顶端 Posted: 2008-03-21 12:05 | 2 楼
vv19851231


级别: 秀才
精华: 0
发帖: 20
威望: 1 点
金钱: 40 银两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08-09-11
最后登录:2009-01-09

V  E



============================================
电池回收 金属回收 广州废品回收公司
顶端 Posted: 2009-01-09 13:44 | 3 楼
落拓居论坛 » 心随笔动

Total 0.019702(s) query 6, Time now is:04-12 22:44, Gzip disabled 蜀ICP备11007877号-1
Powered by PHPWind v5.3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