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共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七字。摩诃为大,为虚空;般若即智慧、灵;波罗是到达彼岸(目的地);密即一、极、宙心;多为万法、万种、万有、万物、十方三世,一切佛、神;心即大灵,人的生命本质、生命光音色能量体;经即是径、路径、通道。全称为“大灵回归宙必的途径”或“大智慧回归宙心的途径”。
《心经》是三藏十二部八千五百卷经文的大总持,领会的《心经》就领会了全总佛经的精华。《心经》是佛经的最高理论,是全部佛经的概括和总结。
“观自在”三字是双关语:其显意是指观世音;其密意是指在入定时要观自在菩萨(即摩尼珠)在出出入入。摩尼珠是天目前出现的极亮光团,在它具足能量时,脑中一片光亮,显出观音像来。观(接受)、世音(宇宙信息)、自在(自然信息)。
“行”:是修行的意思。
“深”:是彻骨彻髓之意。
“般若”:般若即智慧,分深般若与广般若两种,观世音修的是深般若,故称行深般若(修深智慧)。
“波罗”:波罗即到达彼岸(目的地)。
“密多”:密为太虚、宙心、万物;多为不同种类、属性。佛法平等,无有高下,一体同观,故曰密多(万物同观)。
“时”:无过去、现在、未来,同归一时。
“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指入静反照,产生条件反射之所见。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亦称五根境。入静反照,照见五蕴净(空),清净本能,觅之了不可得,故曰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若不得五蕴空,依旧堕落生死界,再受轮回苦。入静反照,本身清静,自能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显意指释迦的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密意一为房舍,一为舍离,利是有利于,子是生命本质,真我,自我,大灵。四大五蕴之身如客店,生命体暂住其中,生命体离开房舍,有利于它走上回归之程而常存。
“色不异空”:以心观境,境上有空,见色便见空,心即是空。反观自己,是色,色即是空。观种种相,种种相即是空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空不异色”:色与空异相而同源,凡夫视为两般而不见同源。诸佛菩萨行平等智,不生分别相,而凡人不能将二者归一,机见不同,有色有空堕落二边见。
“色即是空”:眼是色不能见,唯真空能见。手是色不能行拳,唯真空能行拳。意根有名无形,分为八万四千。见闻觉知总归六根。无眼能见,无手能行拳。神通妙用遍身互换。
“空即是色”:诸佛菩萨见十方世界,只是一空界,平等无二。三界众生则著相分别。见种种相,随声逐色,出胎入胎,不知不觉。圣贤不见有色有空,内外无分别,常自寂灭相,光明动耀周沙界。安知,色空二字俱不可得。即不可执着于色,亦不可执着于空,而落入二边见。亦无空,亦无色。
“受想行识”:因有眼故便受其色,因有色故便受其想,因有想故便受其行,因有行故便受其识,因有识故便受六根,因有六根便有六尘,……故随声逐色,流浪生死,终无止境。若要生死断,轮回息,但从一根照破,令四大五蕴净尽,廓然无我,当下空寂,方可寻得空劫前自己。
“亦复如是”:也是如此。全经文的上半至此。 既无我故,万法皆无,总归于空,唤作万法归一,不落第二见。诸漏已尽,以归寂灭。求出三界,天地不能拘。身超法界外,自在更无忧,名曰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一味谈空,只为众生。但一味谈空,又不能方便有情无情,故设立种种假名,引导众生皆归空寂。若信未及,但去坐,反照照见,五蕴实无所有,自然入空。既得入空,其法亦空,人法俱空,自然休歇。
“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全谈理性,有生有灭,全谈实相。众生原本具足法身,虚空之体,亘古亘今,不生不灭,不变不移,无去无来,无旧无新,湛然常寂。时间有永恒性,不消失性。生命本质也具永恒性,不消失性。生灭者仅生命形体,而生命本质与时间一样,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指众生本源,其法身皆清净,无瑕无染,无污无垢,无浊无尘,如莲花,如水中月。佛面如满月,如千日放光明,佛面指生命本质,即大灵。行功时可见一轮满月,又明又亮,即摩尼珠,大灵的灵光。 “不增不减”:虚空之体不增不减,犹如不动。上乘之士信无疑,中下之士必生怪。生命灵体乃一冷光团,能量高时则亮,能量低时无光,随能量增高而增亮,最亮时如眼明珠,即摩尼珠。
“是故空中”:空中清净本然。棒打虚空不痛,刀切虚空不断,火烧虚空不着,空其中也。 “无色,无受想行识”:虚空之灵,色空不受色,声空不受声,行空不受行,识空不受识,一切假名皆无所受。
“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面为六根,众生皆有六根,六根清净(无六根)则为法身。
“无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为为“六尘”,皆从一根上起,但去一根,反照从何而起?若识起处,则知根本生,反照根本生(法身),非我之身。既无身,顿然清静,观身无身,观色无色,观法无法,总归空寂。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因有眼界而连累十八界,是诸恶业。但去眼根,反究虚假。六根败坏,总无真实。静观四大,都无实义。唯虚空之体是长劫不坏之身。有眼乃有意识,无眼则无意识。
“无无明”:一切众生皆有无明,一切劫难皆从无明始。修行从断根始,根不断,无明不灭,定无成。
“亦无无明尽”:有身则有无明,有无明则有三毒(贪嗔痴)。若能转三毒为三德(舍善慧),转六根为六神通,则是转凡成圣。
“乃至无老死”:既得无明尽,便无老死,诸佛修行到无身,既无身,便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如剥芭蕉,去一重又一重,直到去尽,无下手处,即是反本还原,得五蕴空(见前),如未生。
“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又称佛门四谛,属佛门小乘主修内容,释佛在世时,主要传授此四谛修法,身边弟子修此法成功率极高,皆成罗汉身,出三界。但修至一定程度时,不肯再管人世之事,故称四谛法为小乘,只渡己,不渡人,大乘法则渡己又渡人。
“无智亦无得”:修炼至此,反照自身,无智慧,无得失,无人亦无佛,非心,非物,非佛。 “以无所得故”:修炼至此,已入无的境界,一无所得,无得无失。
“菩提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