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禅
老子《道德经》开篇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其之道者,乃宇宙人生无上之大道。我们可以效法此道,此无上大道虽用言语、形象不可表述,却非常平实,在我们的日常应用之间。孔子亦有言:"吾道,一以贯之"。日常茶饮之底蕴,即为茶道,即为"一以贯之"所包含之道。
南朝琅琊人王肃喜茗,一饮一斗,人号为"漏斗",此海量加之无不可,欲名茶饮则不足论。古人论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之说。《红楼梦》中妙玉之妙论云:一杯名品,二杯为解渴,三杯为饮驴。唐代名僧赵州和尚,有人来问他什么是"禅",和尚只叫来人喝茶去,从此茶与禅结下了不解之缘……
山深涧响,幽室焚香,皓月分辉,烛影摇窗;万籁俱静中,木鱼铿锵,竹疏叶摇,婆娑轻漾。
隔窗隐约可见,二三僧伽,蒲团随坐,静谧和祥;薄雾轻起,紫砂吐茗;举杯浅啜,窗纸映香,微言几语,一时夜虫鸣唱……
其为茶乎,为诗乎,抑或为禅乎
有人言,天下有三事,皆妙入精微,而其运相当:其一为兵家喜计,其二为诗人灵感,其三为禅师妙用。"禅"固然深妙精微,同时却也非常平实。禅是生活的艺术,生活的底蕴便是禅;茶是生活化的禅,茶、禅一味也!
忙中抽身,世事暂放,友人一会;
书香中安然落座,丝竹声起;
自己动手,尝试一洒一扫,一斟一酌,一啜一饮之乐
茶艺,乐趣盎然;
思忆"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幽幽岁月;
细品"静水清山碧敛客,万绿挥臂随春风"的雨后春光,轻怡舒爽;
体会"踌躇渔竿轻试水,懒来睡春忘东西"的恬淡清远;
回复"黑鸡啄绿犬吠友,蝉鸣江风尚单舟"的田园妙韵;
亦或在紫砂壶云蒸霞蔚的雾岚中,暗合"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的道妙;
甚至心融于茶而"潦倒不妨天外醉,掀翻一任水生波"的洒脱自在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唐)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南宋摹本;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北宋摹本
阎立本,唐代早期画家,擅长画人物肖像和人物故事画。
画面有5位人物,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画面上,机智而狡猾的萧翼和疑虑为难的辨才和尚,其神态维妙维肖。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这幅画不仅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而且再现了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和过程。
该画描绘了唐太宗遣萧翼赚兰亭序的史事。古籍记载: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于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同当时名士谢安等41人会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在水边举行的除去所谓不祥的祭祀)。当时王羲之用绢纸、鼠须笔作兰亭序,计28行,324字,世称兰亭帖。王羲之死后,兰亭序由其子孙收藏,后传至其七世孙僧智永,智永圆寂后,又传与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得序后在梁上凿暗槛藏之。唐贞观年间,太宗喜欢书法,酷爱王羲之的字,唯得不到兰亭序而遗憾,后听说辨才和尚藏有兰亭序,便召见辨才,可是辨才却说见过此序,但不知下落,太宗苦思冥想,不知如何才能得到,一天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荐:监察御史萧翼,此人有才有谋,由他出面定能取回兰亭序,太宗立即召见萧翼,萧翼建议自己装扮成普通人,带上王羲之杂贴几幅,慢慢接近辨才,可望成功。太宗同意后便照此计划行事,骗得辨才好感和信任后,在谈论王羲之书法的过程中,辨才拿出了兰亭序,萧翼故意说此字不一定是真货,辨才不再将兰亭序藏在梁上,随便放在几上,一天趁辨才离家后,萧翼借故到辨才家取得兰亭序,后萧翼以御史身份召见辨才,辨才恍然大悟,知道受骗但已恨晚,萧翼得兰亭序后回到长安,太宗予以重赏。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