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湖北地区今年的高考作文是谈母语,题如下:
而<楚天都市报>更有趣,请了几位作家来试题,现转贴两位女作家的"卷面":
行走在母语里
◇王晓英
只要有路,就注定了远行。年少时,我痴迷于外语。只因为惧怕有一天在平淡无目的的日子里湮灭了生活的锐气。
我终于出国,到斯图加特大学学习日耳曼语言文学。巨大的波音747飞越莫斯科,西伯利亚,柏林,最后降落在Frankfort机场。仰起头,眼睛里都是字母;耳边飘过的,是德语。
德国非常注重本民族文化,平日里无论是购物,办理各种手续,甚至问个路,对方总会微笑着问我,你会说德语吗?如果我回答,一点点。对方马上就鼓励道,哦,那就说德语吧。
一次,我路过一家工厂,身后突然有个怯生生的声音,说的是中国话:“请问你是中国人吗?”转过身,我看见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年男人趴在窗口。我回答:“是的,中国人!”他的眼睛骤然放出光彩,他用近乎企求的语气说,你能陪我说会儿话吗?每天趴在窗口,只盼着走过一个中国人,跟我说几句中国话……
他的眼泪下来了,我的眼泪也下来了,我内心深处如潮水般的恐惧,我发现我的中文表达能力急剧下降,思维迟缓,言辞苍白。我突然意识到,离开母语,就如撤去了生命的支撑,割断了连接世界的纽带,不但梦想会破灭,内心深处那种被抽空的感觉,会使存在的根据也变得恍惚可疑。
面对着这个铁一样的定局,我们能做的唯一抵抗,就是始终行走在母语里。
[作家简介]
王晓英:1972年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硕士。14岁发表散文。中篇小说《红鸟的环状生命》获全国教师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长篇小说《漏雨的屋子》获全国首届青春网络文学大赛一等奖。
[审题有感]
一看到“母语”这个字眼,我心中一动,记忆浮出水面,我要用文字告诉读者一些东西。
母语的责任
◇董晓磊
明遗民顾炎武曾说,亡,有亡国与亡天下之分。亡国者,不过是政权的更替,而亡天下,则是天下人之事。
何谓“亡天下”,国学大师钱穆说: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消亡。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母语消亡,这个民族也必然“亡天下”了。
都德的《最后一课》曾深深打动过我。当法兰西民族陷入危机,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人时,德国人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教授法语,强制推行德语教育,企图将被统治的法国人彻底变成德国人。但是他们失败了,因为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法国人爱着自己的母语。尽管他们一度被称为德国人,但半个世纪后,他们重新成为了法国人。半个世纪的时间,红颜变成白发,婴儿变为老翁,但乡音始终未改。
你该记得小弗郎士孩子气的担心:“他们该不会强迫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在那些苦难深重的年代,我们的母语也一再遭受摧残。在满清的文字狱下,我们在黄花岗流血,在广州流血,在武昌流血;在倭寇大举侵略的时代,我们在台儿庄战斗,在万家岭战斗,在昆仑关战斗。
往事已矣,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的今天,我们的传统文化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你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还是Tony,Phoebe?Susan,Adam?
余光中先生淡淡吐气:当你的女友已改名叫作Mary,你怎能再送她一首菩萨蛮?
龙行千里,不改啸声。汉语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不屈,因为我们只能不屈――这是我们的责任。
董晓磊:1983年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曾出版青春作品《我不是聪明女生》,《别走,我爱你》等。
[审题有感]
在汉服、中医卷土重来的今天,这个题目应时应景。
日前刚看了钱穆先生的《国学大纲》,深合我心,便以此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