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拓居论坛 » 心随笔动 » 名家谈文明
本页主题: 名家谈文明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婧岩

头衔:乖乖女 乖乖女

级别: 内阁侍读(正六品)
精华: 3
发帖: 635
威望: 917 点
金钱: 13631 银两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56 点
在线时间:18(小时)
注册时间:2006-04-06
最后登录:2013-04-11

名家谈文明

邵大箴
邵大箴简历:1934年生于江苏镇江。1955~1960年在俄国(当时还称苏联)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艺术学系学习,1960年毕业后至今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二版美术学科主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俄国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双年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总主持。
 

  整个人类艺术史是以“人”为中心主题展开的,艺术表现人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但再现人的真实形象,表现人的活动和内心世界,是主要的手段和方法,世界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都以此为目的做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并且硕果累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公元14~16世纪)的美术在这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尤其令人瞩目。著名的瑞士文化和艺术史学者布克哈尔特(J.C.Buckhardt,1818~1897年)在其著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中,曾经把文艺复兴概括为“发现世界和发现人”。
  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品创作的时代跨越了6个世纪,包括文艺复兴的酝酿期(13~14世纪)、初期(15世纪)和盛期(16世纪上半期)。从16世纪下半期开始,作为思潮和运动的文艺复兴逐渐落幕,取而代之的是被称之为“风格主义”(Manerism,源于意文maniera)和“巴罗克”(Baroque)时期。进入18世纪,艺术风格又朝古典的方向衍变。
  人是宇宙间最深奥、最神秘的存在,是科学、哲学和艺术永久研究的课题。人的形象之所以为文艺复兴艺术家们所特别重视,主要源于一种“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l’Umanesimo)是文艺复兴社会、文化运动的中心思想,它和古代希腊时期的人本主义有渊源关系,也是后来推进资产阶级革命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和核心。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先后成为意大利人文主义中心和文艺复兴的艺术中心。佛罗伦萨活跃的艺术活动与梅迪契家族的提倡与赞助,罗马建筑、雕塑和绘画创作与教皇的支持,威尼斯绘画艺术与贸易、商业的推动,均有密切的关系。


   
    人文主义的主导思想是对人的肯定,反对人的生活受神的主宰,反对宗教的禁欲主义和隐逸生活,提倡现世的奋斗精神,提倡享受现世的欢乐与幸福;人文主义崇尚理性,主张积极探索人与自然的秘密,探究未知。人文主义的信念和理想,驱使艺术家描写人和人性,具有人文主义内容的文学、艺术得以蓬勃发展。
  在15世纪,出现了欧洲艺术史上最早的造型艺术即美术的理论,著名的哲学家、建筑学家列奥?巴基斯塔?阿尔贝蒂(L?B?Alberti)在其《论建筑》及其他著作中,把“美”作为独立的范畴提了出来,认为各个方面的恰如其分即和谐是美,接近自然是美。他鼓励人们热爱技艺,主张人们从事宏伟、壮丽的事业。阿尔贝蒂说数学是一切事物的秘密所在,绘画是“一切艺术之花”。至于他说的“大自然屈从于艺术家的意志,犹如佛罗伦萨山上的石头屈从建筑师的意志”这样的话,显然包含了艺术高于自然和推崇理想化艺术的意思。他们主张从古典文艺中吸收写实主义的手法,来表现社会、人和自然,追求形象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为掌握写实技巧,借鉴古代希腊、罗马遗产,借助自然科学特别是解剖学、透视学和比例学的成果来达到完善写实技巧的目的。
  从契马布埃(Cimabue,约1240~1302年)到乔托(Giotto,1267~1337年),到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年),到15世纪其他许多杰出艺术家,如乌切洛(P?Uccelo)、卡斯塔尼奥(Castagno)、安吉利科(Fra Angelico)、菲利波?利比(Fra Filippo Lippi)、吉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安东尼奥?波拉约洛(Antonio Pollaiulo)、安德烈亚?韦罗基奥(Andreo Verrocchio)以及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等,都是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广泛吸收各方面的营养,取得突出成果的,集大成者则是盛期的三杰:列奥纳多?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而盛期威尼斯画派的乔尔乔涅(Giorgione de Castelfranco)、提香(Titiano Vecelli)、韦罗内塞((Paolo Veronese)、丁托列托(Jacopo Robusti Tintoretto)等,除了在色彩上有独特成就外,在表现人的心理和人的生活空间方面,也有新的贡献。
  在艺术语言上,早期和盛期追求单纯与整体,更重视结构,格调上注意和谐、典雅;风格变化的征兆在米开朗琪罗的晚期作品中已见端倪,而更为明显的变化则见于1520年之后至1600年的“风格主义”。继风格主义之后出现的“巴罗克”艺术一直延续到18世纪,卡拉瓦乔(Caravaggio)是巴罗克绘画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题材和图像的单纯性、非理想化的自然手法和强烈的明暗对比而出众。其他如卡拉齐(Annibale Carracci)、多梅尼基诺(Domenichino)、雷尼(Guido Reni)和圭尔奇诺(Guercino)等人绘画风格的特点是构图清晰,造型雍容,重现文艺复兴盛期的均衡、和谐与柔美,含义也较为单纯。
  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意大利艺术对欧洲乃至对整个世界艺术的发展,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不仅奠定了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基础,而且还以其深厚的精神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不断召唤迈着现代主义步伐的人们返回古典的境界,返回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世界。也许那理想中有许多虚无飘渺的成分,但现代人们的心灵需要有理想,需要有崇高精神的寄托。



[ 此贴被婧岩在2006-06-21 14:26重新编辑 ]
空洞的道理讲上一百遍也是枉然!
顶端 Posted: 2006-06-20 13:07 | [楼 主]
西域客
勤劳奖
头衔:童话 童话

级别: 道员(正四品)
精华: 4
发帖: 2011
威望: 181 点
金钱: 13404 银两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138 点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06-04-08
最后登录:2007-01-03

[move]愿我们共同拥有着美丽的童话世界 让我们共同保持童心 [/move]


顶端 Posted: 2006-06-20 15:53 | 1 楼
婧岩

头衔:乖乖女 乖乖女

级别: 内阁侍读(正六品)
精华: 3
发帖: 635
威望: 917 点
金钱: 13631 银两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56 点
在线时间:18(小时)
注册时间:2006-04-06
最后登录:2013-04-11


管华诗
管华诗,1939年8月28日出生,山东省夏津人。现任山东省科协主席、中国科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美国世界成就奖等10余项奖励。

  中国的知识精英历来有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那就是不断探索拯救社会、促进发展的良方。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知识精英们所关注的主要是社会的秩序问题,是治理和统治的问题。因此,以儒家文化为主要代表的人文知识体系由于对社会的规范和统治更为有利而得到了特别的重视,也在历史的框架内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知识占据了巨大的篇幅。而相形之下,科学却在以农业和政治为核心的社会导向之下,呈现实用化、技术化、经验化、工匠化、神秘化的特点。尽管古代中国科技贡献不少,但中国没有形成近代科学所必备的理论系统的建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形而上的逻辑思维方式。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滞后,既抑制了物质文明的进步也阻碍了精神文明的开化。
    当古老的帝国被迫打开国门、融入世界之后,中国的知识精英从过去重点关心社会秩序转而更加关注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繁荣,认识到了物质和经济的重要基础作用。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迅速凸现出来。重视科学的思想观念从少数精英逐渐蔓延至整个社会。“科学救国”乃至“科教兴国”的提出正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呼唤。
    在重视科学的思想观念推动之下,中国用短短百年的时间迅速引进、嫁接了西方科学体系,并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较为完备的体系。与此同时,世界科技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以数字网络、软件和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正在经历自工业革命以来最为剧烈的变革。而近几十年来,人文知识在世界范围内都相对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科技工作者以思维冲浪般的兴奋和挑战,对全世界青年才俊构成强大的吸引力。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人类为社会的快速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文化的冲突,信仰的缺失,战争、饥饿和贫穷的存在,资源的掠夺性使用,环境的破坏,极端(恐怖)主义的暴行,功利主义的盛行乃至科学技术自身的伦理问题和腐败现象也凸现出来,甚至愈演愈烈――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以上种种,正是人文缺失的显著征兆。于是,科学与人文相互通融、协调发展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科学和人文,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两条并行不悖的主脉。科学一词来源于西方,内涵十分丰富,这里取“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之意(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由此定义可见,科学的旨趣是探究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类比古老的中国哲思就是求证“天道”。人文一词最早见之于《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指诗书礼乐及其教化。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都包含着“人”和“文”两重含义,即包含着“理想的人性”和“文化的教化”两方面的内涵。类比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人文所追求的当属“人道”的范畴。科学强调逻辑和理性,帮助人们摆脱愚昧、认识真理,提供知识和方法,增强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物质财富的增加,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科学更具有刚性,更能解答或解决实际问题;人文强调和谐和感情,关心人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追求善和美,赋予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科学活动本身以意义和价值的导向。因此,人文更具有柔韧性、渗透性、包容性和导向性。如果科学有人文相辅,就可以更加明确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创新思维上有所启迪;如果人文有科学支撑,就可以更加严谨和厚重,避免模糊和玄虚,在研究、创作、知识的授受和考察方法上有所借鉴。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即在此层面上实现“天人合一”,可以刚柔相济,相互借鉴,相辅相成。理论上是如此,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今天,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重大课题,集中体现在:人口、资源、环境、还有质量。如果说在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科学和人文两方面所占的份量难分伯仲,那么在质量问题中,可以说绝大部分、甚至根本的问题是人文范畴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各类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决定了人们生活的质量,甚至维系着社会的安全。物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既要靠科技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更要靠法律与道德的管约。而精神产品的质量,更是直接取决于创作者与传播者的思想水平和精神境界。因此说,质量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人类文明的堤坝。质量决定了社会发展繁荣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续性。
    所有上述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因此,科学和人文的融合是两者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科学与人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观照世界,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互为参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科学与人文的发展各成体系,人才培养各有套路,形成了两个知识的阵营。长期以来,两个阵营之间缺少通融,缺乏了解和理解。而从历史和本质上考察,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在它们表面的差异后面隐藏着更为深刻的关联,那就是它们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不同的思想形式和不同的思想领域,在本质上,科学与人文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类社会。今天,既然科学和人文自身有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也有将其融合发展,交汇出一个“完美的世界”的外在需求,我们就有责任主动做好消除隔膜,促进融通的工作。
    当前,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观念在精神上与古老的“天人合一”命题遥相悬契,当然它已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回望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人类在发展观念上基本走过了一条从“听天由命”到朴素的“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人天交相胜”,再到“科学的发展观”的螺旋上升的道路。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天人合一”才能使人类社会的发展真正走上哲学意义的“科学”之路。只有天人合一,科学地发展,才能既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也解决发展的意义和价值问题。
空洞的道理讲上一百遍也是枉然!
顶端 Posted: 2006-06-21 14:23 | 2 楼
婧岩

头衔:乖乖女 乖乖女

级别: 内阁侍读(正六品)
精华: 3
发帖: 635
威望: 917 点
金钱: 13631 银两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56 点
在线时间:18(小时)
注册时间:2006-04-06
最后登录:2013-04-11


毕淑敏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毕淑敏文集》10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等。
  日本医学博士春山茂雄在《脑内革命》这本书中写到:“人的心灵由大脑里的脑干、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组成。其中有一种神经,当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会使人快感。饮食、性生活给予我们充分快感,体育运动读书学习也能给予我们难以言状的快感。为他人奉献和为社会工作,也能带来精神的喜悦。这些快感都来自神经分泌的内吗啡。”
  这样看来,幸福与科学就没有什么必然的成比例关系。它们分属于两个系统。一个是情感的范畴,属于精神的领域。一个是物质的范畴,属于无生命的领域(这样划分不严谨,对生命科学有点不敬,请原谅,我说的生命指的是变幻万千的活体感觉)。在科学产生之前很久,幸福就存在于我们的感知之中。严格来说,科学与幸福不具有可比性。因为二者是不同层次的概念。对于科学,我们通常认为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而对于幸福,通常认为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对于现代文明进程而言,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是文明进步的明显标志。知识和控制自然能力的增长、新工具和工艺的增加,这种种一切都使得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舒适。但相比古代人可谓简陋的科技水平,现代人的幸福感真的保持了与科技同比例的增长吗?我们今日当真比古代人更幸福吗?
  我相信在原始人那里,远在科学的胚胎还裹于子夜的黑暗襁褓之中,幸福就顽强地莅临山顶的洞穴。证据之一就是那个时候的人,快乐地唱歌和跳舞,还创造出玄妙的神话和精美的文字。你不能说在通红的篝火旁手舞足蹈的那些裸人,不知道什么是幸福。
  在个体层面上,罗素在他的作品中谈到,增进个体的幸福感有两种方法,“一是增加安全,一是培养勇气。”而科技正是在这两方面支持了个体幸福感的增加。
  在社会层面上,科技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对于幸福的定义。原始人的幸福同我们的幸福定然不是同一含义。对于奔跑着的印第安人,获取必要的食物,繁衍足够多的后代,就代表着幸福。对于写字楼里办公的白领们,温馨的家庭和必要的爱与尊重,才代表着幸福。多子多福对于100年前的人适用,到了今天就未必。这种幸福内涵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某种程度上说,受到了科技的很大影响。无论是非洲人还是亚洲人,人最开始都是作为一个生产力的单位而被不断生产着。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关于生殖与生育理论的发展。直到机器出现以后,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少量的机器就可以完全取代过去大量的劳动力,使得在维持一个人必要生存的物资不变的情况下,他所能创造的价值相对减低了。以往的幸福感为科技所悄悄改变为不幸感。这时的科技则转为推动优生优育理论的发展。
  科技在不断改变幸福感内涵的情况下,也默默地为整个社会当前的幸福提供着条件。不同于提供给个体的教育或其他东西,这种科技对整个社会的支持更为宏观。如果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原始部落投入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来获取维持生命的最低需求,他们使生活舒适的物品、娱乐和艺术品等为日常需要所限制。只有当科技发展到生活条件允许娱乐时,此类东西才会出现。火地人、爱斯基摩人、澳大利亚人、布什人的艰难生活与那些享有充足食物并得到很长休息的人相比较,后者的幸福无疑来自于科技所提供的日常食物相对自由的管理的基础上。在每个人群中,幸福的不断蔓延都产生连锁反应。幸福产生新的欲望和需要,新需要又使新的科技产生,从而为人们新的幸福提供条件。
  对于个体的幸福感而言,科技是其一个很重要的来源,但并非惟一来源。
  除了某些真正的科学狂人,不会有人认为只要有了科技,就必定会有幸福。人们更多的是希望通过科技来满足其生活中的欲望,从而获得幸福,而非从单纯的发展科技中获得幸福。即使是最沉迷的科学家也不得不承认,生命中的感动来源于生活,而不是无休止的工作。应该说,冲动和欲望的满足,才是导致个体幸福感产生的真正原因。
  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都不尽相同。但综合其特质,还是可以将幸福进行基本的分类。其特质就是人们生活中面临的“冲动及渴望”。这种冲动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追求。对此,马斯洛将其归结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出于人性本身的欲望都将是导致幸福的最深层因素。
  除了心理因素及科技因素,影响幸福感的因素还有很多。主流社会价值体系也对幸福感的产生有很大影响。在这点上,苦行僧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会主动选择各种艰苦的环境,甚至主动选择死亡的威胁。但他们仍然会感到幸福。这是因为在他们自己的价值阶梯同宗教所提倡的价值体系相吻合,即生存的幸福被放到最底层,而宗教所提倡的至善境界被放到最高。无论是基督教、天主教、新教,还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都毫无例外地提供着独特的价值体系给其信众。对于其信徒,能够达到宗教所要求的目标才是真正的幸福,与此相对,其他尘世所追求的幸福大多为信众们所摒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是科技因素、心理因素,或是其他种种因素,对于幸福感的产生均不是必然的,同时也不是可度量的。那种有了科技、满足了个人追求就必然会幸福的想法是站不住脚的。同样,它们对于幸福感而言,其作用也并非总是正向的。应该说,在幸福感来源问题上,科技、心理或是其他诸如价值体系等,只是影响因素,同幸福感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科技并非幸福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科技对于幸福的影响,多半是通过为人们满足自身欲望创造必要条件而达成。使人们幸福的科技,同科技所能引发的幸福之间,并非因果。
  
空洞的道理讲上一百遍也是枉然!
顶端 Posted: 2006-06-22 16:42 | 3 楼
落拓居论坛 » 心随笔动

Total 0.035167(s) query 6, Time now is:12-23 08:57, Gzip disabled 蜀ICP备11007877号-1
Powered by PHPWind v5.3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