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
1910年,在北京城里发生过一起轰动一时的暗杀未遂事件,谋刺的一方是汪精卫,而谋刺的对象则是载沣。当时的汪精卫,还是一个坚定的民主革命者。我们来讲述青年汪精卫暗杀载沣的旧事,并无意于为汪精卫“翻案”,而只是想还原一个真实的汪精卫。并且,我们认为,让人们知道,那个后来沦为民族败类的汪精卫,在年轻的时候其实曾经是一位志行高洁的革命青年,也许更能引人深思。
我们知道,在辛亥革命期间,汪精卫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而孙中山对暗杀一直都是持保留态度的。因此,可以断言,汪精卫也不是那种从一开始就主张暗杀的人。他之所以会走上暗杀之路,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是历次武装起义失败后的打击。在1907-1908年间,革命党人发动过一系列武装起义,但这些武装起义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这给革命派很大的打击,使革命士气大为低落。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一次能够振奋人心的行动,来鼓舞士气,振作人心。像孙中山、黄兴等人想到的是继续组织武装起义,而汪精卫则想到了暗杀。
其次是倒孙风潮的刺激。同盟会作为革命派的政党,从一开始就不是很团结。而就在经历多次武装起义失败士气低落的时候,内部又出现了分裂的现象。这一次的主角,是原属光复会系统的陶成章、章炳麟等人。他们在革命派内外散发攻击孙中山的言论,说孙中山贪污公款,不救济《民报》等等,共列举了孙中山的十四条罪状。这种攻击使革命派内部人心更加涣散,并且,还使汪精卫的革命活动受到阻碍。他当时正在南洋筹款,很多华侨就因为看了陶成章等人散发的传单,而不愿意捐款给汪精卫,使汪精卫一无所获。这使汪精卫大为气愤,于是,在“愤激之余,决心实行个人暗杀计划”。
其三是保皇派的攻击。在辛亥革命期间,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派,长期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处于竞争状态,二者之间发生过持久的激烈的论战。就在革命派因历次武装起义失败和内部分裂而士气低落的时候,保皇派还趁火打劫,对革命派实施严厉的攻击。这些攻击之词中,有一些还是直接针对汪精卫的。革命派在新加坡办了一份报刊,叫做《中兴日报》;保皇派在新加坡也办了一份报刊,叫做《南洋总汇新报》。这两份报刊之间,就像其他地方的两派报刊一样,经常发生文字战争。汪精卫在1908年的时候曾将自己的一篇题为《革命之决心》的文章刊登于《中兴日报》,借以鼓舞士气。在这篇文章中,汪精卫提出:“不能破除生死之见者不能为革命党。”这一句话本来是用来鼓舞士气的,没想到保皇派却抓住不放,对汪精卫展开猛烈的攻击。汪精卫的文章发表没有几天,在《南洋总汇新报》上就刊出了一篇题为《为乱党辩护者之欺人》的文章,署名“惩汪”。显然,这个笔名,就是专门针对汪精卫而取的。汪精卫说“不能破除生死之见者不能为革命党”,“惩汪”就说,你汪精卫自己就没有能够破除生死之见,你所做的,只有“千万革命之空言”,而“无半点革命之实行”,你汪精卫只是一个空言的革命者,而不是一个革命的实行家。诸如此类的谩骂式攻击使汪精卫大受刺激,使他决心用一次剧烈的行动来证明自己不是空言的革命者,证明自己是破除了生死之见,敢于为革命牺牲的真正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