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拓居论坛 » 重门深锁 » 天鹅湖畔 » 长兄文 » 茶余饭后说红楼之二
本页主题: 茶余饭后说红楼之二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青青子衿
终身成就奖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84
发帖: 10666
威望: 7815 点
金钱: 69439 银两
贡献值: 1 点
好评度: 621 点
在线时间:406(小时)
注册时间:2006-05-11
最后登录:2013-03-21

茶余饭后说红楼之二


      曹雪芹因果思想初探
            请叶子老师斧正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其艺术成就之高是不需赘言的,但书中流露出作者消极人生的因果思想,却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红楼梦》前五回是本书的创作大纲,曹雪芹的因果思想,我们可以从中寻找。一回中的《好了歌》和好了歌注解,作者的佛家因果思想一目了然;第五回更是作者因果思想集中体现。在此不妨摘录几句判词,“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忽啦啦似大厦将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怨怨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个思想在书中其他章节也有流露,如白海棠,谜语,中秋联语,包括绛朱草,神瑛使者的安排,处处体现了他的因果思想。

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他更反映作者思想感情和是非观。曹雪芹用因果思想解释社会现实,我想除了作者喜欢佛家学说和政治等原因外,更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迷惘和矛盾的心理。下面就形成他的矛盾心理的原因做一个初浅的分析。

一、家庭变故引起对社会的反思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是《红楼梦》中的一首诗,它既反映了写作的艰辛,也说出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总体看法。

有人说《红楼梦》是家族史、是自传体小说,我想不管这个认识对与错,书中一定有曹家的影子或曹雪芹经历过的事情,这是小说创作的正常现象,不然不会有对家族生活以及对大家女子的心态如此稔熟的描摹。

曹雪芹祖上有军功于皇室,是皇室的包衣家奴,正白旗人,世受皇恩,曾有过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事,最后因政治原因家道落败。虽然后有隋赫德拨给的十七间半房子,因为曹雪芹的才子习性和旗人的架子,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最后,他沦为靠卖字画营生的穷人,我们可他从的友人的诗中可见其生活的窘迫。“碧水青山曲径斜,薜萝门巷足烟霞,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衡门僻巷愁今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可以说穷困潦倒。

我认为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的人,思想上不会没有落差的,但面对现实的无情和残酷,他只能以卖字画为生,以诗酒作乐,以佛家的虚无来慰藉心中的失落,以著述发泄心中的愤懑,而著述的目的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思。既有对过去生活的想望也有对社会现象的不满。虽然经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但他对衰乱、善恶等社会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他借贾雨村、冷子兴的口说出“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如今外面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因时代和思想的局限他不可能看清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是由社会制度的本质决定,当然更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解决的办法。只能求于佛家空门,把世道社会的兴衰归于天,把社会的弊病归于无能人美政,最后把大善大恶者的出现归于因果,把社会矛盾的解决归于因果。

  二、纯情人生和无情现实的矛盾

曹雪芹的艺术审美观除了由书的整体结构表现之外,在诗词的评点,黛玉论诗,惜春绘画、以及大观园的建造风格中有直接的流露。主要表现为:尚自然含蓄、忌娇柔做作;喜创新、忌生涩冷僻;重内容轻形式。“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重立意。“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不以词害意’。”“今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虽然认的是艺术,其实也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从《红楼梦》的艺术特点和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审美观与世俗的抵触。

曹雪芹喜欢自由,追求的是超越时代的唯美的、诗化的理想人生。现实中他的生活艰辛,婚姻不幸,1763年儿子早死,感情世界也被摧残,并且因此而早亡。他的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的巨大落差,也必定会引起他的思考,这种思考的结果全在红楼梦中。他通过对男女感情和夫妻伦常的剖析,一方面说明了直叫人生死相许的世间情为何物,二个方面发出了真情难觅的无奈呼喊。他说男人是泥做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既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也表现了他的唯美追求。

曹雪芹追求的情爱出乎情、止于礼,是真挚的纯真的神圣的。在第五回中他借警幻之口道“尘世中多少富贵之家,那些绿窗风月,绣阁烟霞,皆被淫污纨绔与那些流荡女子悉皆玷辱。更可恨者,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共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曹雪芹追求情爱的完美,极力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但木石前盟终不敌金玉良缘,说明他虽然揭露了礼教的虚伪,追求人性的解放,但因受思想的局限,以及他的审美观和伦理道德标准的影响,他没有让林黛玉冲破吃人的礼教之网。黛玉在和宝玉接触时紧守礼法不越规矩。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他陷入苦闷和无奈,书中的《葬花吟》就是作者这种苦闷和无奈的流露,“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他对自由、幸福的渴望,但现实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那样的无情和残酷,“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有谁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人去梁空巢已倾”“花落人亡两不知”。他也没有办法,只能哀叹的发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而《秋窗风雨夕》《桃花行》更把这种无奈苦闷的情感推向及至变成失望。“万艳同悲”,悲世道不公,“千红一哭”,哭人间无情,真情真爱在那个时代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友情、亲情、爱情都必须服从社会现实之情,情是作为商品、利益而存在,这是他对真情不可得的悲鸣,也是对封建社会没有真情的悲哀。

三、能人美政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儒、道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养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心理性格,既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又有淡泊明智、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曹雪芹的身上也存在这文化思想印记,虽然他反对程朱理学、穷困中精神寄托在佛家的色空虚无之中,但曹雪芹的血脉里其实是儒家文化,骨子里崇尚贤哲能人美政,并把拯救世道的希望寄托在能人的身上,有人说《红楼梦》是近代社会的《离骚》,以香草美人为喻,渴望贤王美政是,是有道理的。

曹雪芹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并且有过不凡的经历,对社会现象的判别、自有他的是非道德标准。现实中官场上尔虞我诈、家族中的勾心斗角滥淫luanlun,市井小民见利忘义、利欲熏心,整个社会乌烟瘴气,没有一块他理想中的净土。书里贾雨村、王熙凤、贾赦、贾珍、薛蟠、赵姨娘、邢夫人、王仁、卜世仁,詹光,老尼姑等人身上那里有什么伦理道德可言,好人有好报的说法是值得怀疑的,甄士隐的女儿的结果就是证明。封建的道德和现实是虚伪的,从维护道德的代表人物宝钗身上,可以看出他对道德的理解。作为黛玉的对立面而设计的人物宝钗,“罕言寡语,人言藏愚;安份随时,自云守拙”。她出生在四大家族之一的皇商家庭,从小受利益关系与权变的熏陶,给人的印象博学多才、不张狂、知应变、稳重知理。其实她沉府深,讲话办事都有目的,始终不使自己成为浪尖上或旋涡中的人,在十九回猜灯谜时她的虚伪一看而知;她会抢别人的劳动成果,几句话把探春的功劳抢归她所有;她逃避责任,抄检大观园后她竟悄悄的搬走,没有提出自己对此事的意见,她在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暗争过程中的做法显得很不地道更缺少厚道。她知道宝玉和黛玉的关系,也知道金玉良缘的来由,却假装正经与糊涂,好像置身事外。她深知宝玉、黛玉青梅竹马,而宝玉对她只是敬而没有爱。但为了挽救已呈颓势的薛家,她不顾黛玉的感情与死活(黛玉把她作为姐姐看的),处心积虑、不显山露水,极尽挑拨离间、栽脏欺骗之能事,她利用与王夫人、王熙凤的关系以小恩小惠争得人们的欢喜,娴淑稳重知理的形象赢得了老祖宗的欢心,最后以黛玉的死亡而遂了心愿。虽然现在许多人欣赏宝钗,但宝钗虚伪欺骗以及不顾他人生命的行为是我所不齿的。在对她的描写中,尤其是对他的心理行为的描写中,时时透出曹公的厌恶之情。当然,她的最后结果也只有和李纨一样“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罢了。

曹雪芹对能人有特殊的感情。如豪爽的湘云、纯情的黛玉、精明的探春,都是他正面书写的人物,字里行间能看出作者对他们的欣赏,这也是他偏爱能人所致,从探春的言行中就比较明显的看出他的思想,可以说曹雪芹对探春的所为极力维护不做一点曲笔,即使她有攀高枝、对生母的态度等不足,曹雪芹也借他人之口为她分辩,并且探春的命运也是十二正钗中最好的,虽然《红楼梦》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但在行酒令和放风筝时的对探春的未来有了交代。当然,封建社会的天是不需要他补的,也是难以补的,即如探春的出现也只三春过后百花残,三春事业付东风,三春的归去乃时势之必然,最后只会是“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现实世道不需要能人,能人无用武之地,即使有也是贾雨村、王熙凤、薛宝钗之流,和他欣赏的正直、精明、能干、豪爽的理想中的能人不可同日而语。
大家对虚伪狡诈者恨之入骨,但自己又在有意无意扮演着这个角色,现实中虚伪者又是事实的胜利者。他理想中的能人美政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他没有办法认定错在那里,是文化的错,还是社会的错。所以也只能归于因果。

曹雪芹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幸福人,而面对家庭变故以及理想与社会现实的不能相容,必然会引起他的思考,在无解决办法的情况下,或没有办法解释的情况下,其心理一定迷惘,思想一定矛盾,只能把这些情况用因果关系来解释,是他的愿望,也是他的无奈。


二00六年九月二十三日
慎独
顶端 Posted: 2009-03-29 15:26 | [楼 主]
青青子衿
终身成就奖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84
发帖: 10666
威望: 7815 点
金钱: 69439 银两
贡献值: 1 点
好评度: 621 点
在线时间:406(小时)
注册时间:2006-05-11
最后登录:2013-03-21

叶子回帖:



不敢当啊,最多只能说点自己的浅薄感觉。


曹雪芹自身的经历给了他了解贵族与贫民在物质与精神上的作态,有了坚实的创作基础。他深刻、唯美、多情的灵魂与残酷、污浊、无情现实的极度矛盾,把他的思想推向了思维的高峰:栖居于泥土大地,抗拒所有丑恶,努力地寻求生命的尊严与生活的诗意。

在封建王朝至高无上、“文字狱”铺天盖地的黑暗背景下,应该怎么写这些尖锐的东西呢?写作手法有很多,曹公选择了“伏线”手法(先置埋伏,看似说的A,其实在A之下有B,B才是真正要说的),用一场梦来说他的故事。这样的写作方法,是极易被大众接受的,更是让《红》成功避开“政治”的聪明之法。

“好了歌”每一句都暗示了一个结局,可以看成是贯穿《红》的关键伏线。大观园由荣至衰的变迁,架设在命运的安排操纵上,其实暗中骂的就是当朝烂府。《红》的珍贵不仅在于文学上美轮美奂、百科面博大精深,还在于敏锐、哲理、反传统地把人性、社会的丑陋一面揭示出来,让人们从中明白了许多新东西吧。

《红》的整体布局为先时的繁荣和后来的衰败两大部分。在这个演变过程里,贾府重要的接班人贾宝玉的叛逆;金玉良缘、仙草还泪的爱情悲剧;大家族腐朽损耗点点加剧;以及人生为空的骨肉分离、世难容、聪明累、虚花语,都一一巧妙地推进了故事的发展,没有直接把柄可捏。与其说曹公文学造诣深,不如说他苦心思虑别具匠心,是一个会“做事”的人。

在曹公笔下,不时可以看见他借书中人之口对陈腐旧套文化作批判。开篇石头在与空空道人的对语中,就嘲笑了“历来野史”、“风月笔墨”;连最老的贾母在听了《凤求鸾》后也说:“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直接而锐利。

曹公极力呈现人间最美好、最干净、最诗意的情怀。里面每一美丽的人物类型,都是一朵娇艳的花,一片生命的如画景观。在男尊女卑延续几千年的时代,把女子论为“水做的骨肉”冰清玉洁,倒讥讽男人是泥做的脏物,可以看出曹公是叛逆清高爱护女子的。那些水做的生命,用诗文、欢笑、伤感凝聚出缕缕明朗的光彩,在黑暗里闪烁。唯美地展现人间许多的美好,给了《红》无尽的魅力,可陶醉、教化远古当今未来多少生命?

《红》的人生哲学是克己认命的。人的一生冥冥之中是否有所安排?谁也不能很肯定地回答。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感慨浮生若梦、悲叹造化弄人,看似无可奈何,《红》却指出了一条路:人生万念俱灰之时,都可以在出世的举动下得以解脱。整个故事告诉我们,感悟人间一切为空,出家是最好的归宿,“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种观念在精神层面讲,是十分脱俗的,一般的人很难达到这个境界。人几乎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多少是在乎情感利益的。割舍一切,需要有很强的精神寄托和超常的意志力,那是不流泪的完全放开的人才能做到的。但是,正如狂人老师所言,那终究是消极逃避的人生态度。我在想,是不是曹公有更深的意图:用这种方式来暗喻封建王朝的腐朽与无可挽救,必将造成最后的瓦解灭亡,这样整个《红》的价值就从世俗小说升华成不朽的作品了。而所谓的可行之路,我不知道是曹公认可的人生哲学?还是明哲保身给自己一个安全写作空间的障眼烟雾?

漂亮与美有本质的区别。王熙凤漂亮,但不美。因为她腹中无墨文盲一个、精于算计、世故庸俗,是典型的形贵神俗之人。黛玉秀外慧中,至情至性,美花魂,真诗魂,洁灵魂,是美丽的人。宝玉纯真,不嫉妒不贪婪不虚荣不作假......也是美丽的人。宝玉黛玉洁净的个性比王熙凤精于算计的智力高贵的多,这至真至善的品行是天地间最纯粹的灵魂。如果这样的纯,在世上处处碰壁、众人皆贬之为“废物”、“孽障”,那么悲哀的不该是黛玉和宝玉,而是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里的人。因为我们生存的空间有不能抑恶扬善的严重问题,我们的认知有巨大的误区优劣倒置,是人类世界的悲哀和耻辱。周国平说:人性最基本的优秀品质,应该是善良---生命的同情、丰富---精神的财富、高贵---人格的骄傲。

林黛玉是精神的贵族、世故的贫民。她全然没有做人的技巧和策略,没有丝毫的心机、心术和心计,不作假、从无害人之心,纯粹真情地追求心里的爱,踏踏实实做人。魂的高尚,情的纯洁,诗的巅峰,把她的灵魂置于极高的位置。她的心,精致纤细多愁善感;她全部的脾气所有的眼泪,都只为一个“情”字,她活得伤感却真实坦荡,实实在在。宝玉对所有的人都平等相待,无论是院内大小丫头还是外面薛、蒋、冯之流,他都不存偏见,宽怀无界地交往。他轻视仕途,不守“规矩”,真诚本性地活着。他深情厚意,理解并深爱着黛玉,他纯净的心没有丝毫的邪念。宝玉黛玉是真性情之人,“率性谓之道”,一旦率性,便无面具,无心术,无媚俗,在道中自然而然地活着。宝黛内涵的充实优秀,在生命质量上讲,远远高于王熙凤。世间的王熙凤们,熟知各类纷杂人事的“味道”,却不知做人的“道味”,精明地游弋于复杂的人事间,得的是生存竞争的便宜,却少了精神的美好。这类浅浮世故的人,在心灵洁净的宝玉黛玉前,是多么的俗不可耐。中国社会里的许多自认不错的人,不喜欢王熙凤,但也不愿面对黛玉,乐意接受的却是宝钗。宝钗善于应付各种关系,缩放自如不给人压力,让人轻松。这种感觉上的愉悦,让很多人忽略了她为己损人、嫁祸于人的事实,甚至明知她为挽救自己家族的衰败,建立自己牢靠地位,无视宝黛感情至深,不顾黛玉死活,处心积虑争夺宝玉的严重劣行时,还糊涂地赞美她贤惠温柔。

很多人没有足够的能力看人深层本质的灵魂,而常常被表面直接的东西坏了判断能力。为了自己的感官舒服,情愿要宝钗暖心的假温柔,也不要黛玉诚实的真性情。在真诚与虚假、坦率与算计里,迷失了方向。人可以俗得软弱,但不能俗得愚蠢。曹雪芹痛恨人间的黑暗、愚昧、陋习,告知人们真正意义上的美是建立在内外和谐统一基础上的。他塑造了宝钗黛玉这对灵魂与表面对立的人物,在同一层面的对比中告知我们:心是最重要的。他把自己精神的意志融入《红》中,用血与泪的一个个变迁,唤醒大众沉睡麻木的心,纠正习惯性的认知偏差,这也是《红》另一个巨大的价值所在吧。


探春是聪明能干的人。在大观园,探春的诗情画意远远少于宝黛,她更多懂事地思虑着大家庭的兴衰,把宝玉眼中美丽的花草作称斤论两的买卖策划。这与宝探在贾府地位的差距、考虑问题着眼点的不同有很大关系。探春不是一个纯粹诗意的人,也不是腹中文墨空空只知经济的人,她会行文作诗也能当家负重,虽在地位的相对卑微里敏感着冷热,恨铁不成钢地对生养自己的母亲、同胞手足的亲弟不够孝顺温柔,但她却勇于对抗欺负母亲弟弟的人,在关键时刻维护他们。她心里有明镜,始终不卑不亢地怀揣智慧,坚强行走在自己的路上。我也和狂人老师一样认为,探春在曹公审美情趣里也许真是比较理想的人物之一。

一场噩梦。

曹公将内心积虑的惆怅倾吐一地,淋漓尽致地用梦的形式,述说了人间上下的种种状态,跨越时空永恒不朽。但现在研究《红》的大师们,已经给《红》注解了成千上万的“新说”,还在继续不断深刻扩展,我想其中有很多是曹公自己写作时并未意识到的解说。应了一句话:千人眼里有千篇红楼。

手边没有书,所有举例都不能引用原著,只能凭记忆说,加之理解有限,说的不对的地方敬请海涵。
慎独
顶端 Posted: 2009-03-29 15:26 | 1 楼
落拓居论坛 » 长兄文

Total 0.026825(s) query 6, Time now is:12-31 01:20, Gzip disabled 蜀ICP备11007877号-1
Powered by PHPWind v5.3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